教育部最新发布AI教育双指南,培养未来科创人才从娃娃抓起!

2025-05-19 09:04:38新闻资讯

教育部于2025年5月12日正式发布的《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(2025年版)》和《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(2025年版)》,旨在科学规范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,培养学生适应智能社会的核心素养,同时防范技术滥用风险。以下是两项指南的核心内容与意义分析:

一、构建分层递进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

分学段教学目标

小学阶段:以兴趣培养和基础认知为主,通过互动课程和实践活动建立学生对AI的初步感知,例如动态绘本、多方言有声书等工具的应用。

初中阶段:强化技术原理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,结合项目式学习(如利用AI算法解决数学建模问题)深化理解

高中阶段:注重系统思维与创新实践,鼓励跨学科整合(如物理、数学、生物等),开展技术创新项目,深化技术认知。

评价体系创新探索将人工智能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,构建“过程性+结果性”结合的多元评价机制,并建立学生AI素养成长档案。

 

二、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规范使用与风险防控

分学段差异化应用规范

小学阶段禁止学生独立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,教师可在课堂中辅助使用生成式AI工具,例如通过AI伴读系统提供互动导读

初中阶段:允许学生适度探索生成内容的逻辑性分析,但需指导学生对AI生成内容进行逻辑验证

高中阶段:结合技术原理开展探究性学习,引导学生评估生成内容的社会影响,例如分析AI模型的伦理偏差。

 

防范技术依赖与滥用

禁止直接复制AI生成内容:明确学生不得将AI生成内容直接作为作业或考试答案,限制在创造性任务中滥用AI代劳。

强化教师引导作用:要求教师开展批判性思维训练,例如分析AI生成文本的逻辑缺陷、文化偏差等,提升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。

 

三、保障隐私与数据安全

敏感数据输入限制:严禁师生向AI工具输入考试试题、个人身份信息等敏感数据,从源头杜绝隐私泄露风险。

白名单制度:学校需建立生成式AI工具“白名单”,仅允许通过安全审核且符合教育场景需求的工具进入校园。

动态监管:教育行政部门对技术供应商的数据收集、存储、传输等流程实施动态审查,确保合规性。

 

四、推动AI教育全域覆盖与应用场景拓展

三大核心应用场景

促进学生成长:通过智能学伴系统生成个性化学习方案,支持自主学习路径规划;利用AI伴读强化深度阅读与传统文化传承。

辅助教师教学:AI辅助生成教学设计、分层作业批改及学情分析,提升教学效率;借助虚拟助教增强课堂互动性。

支撑教育管理:优化校务流程(如自动生成会议纪要),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化(如为偏远地区生成适配教案)。

 

技术赋能与教育本质的平衡

强调AI在教育场景中的辅助定位,坚守师生互动在知识传授中的核心地位,避免过度依赖技术导致教育异化。

 

五、意义与未来展望

两项指南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中小学AI教育从局部试点转向全域覆盖,通过“课程重构、资源融通、评价创新、师资赋能”的联动机制,构建安全高效、公平普惠的AI教育生态。其目标不仅是培养具备技术能力的创新人才,更注重培育批判性思维、社会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,为全球应对技术变革提供“中国方案”。

 

我们的官网

https://www.ai360labs.com

 

加入群聊

点击底部分享、赞和在看,把好内容传递出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