🔍 案件速览:AI“微调”原创画作,四人获刑并赔款
2025年5月,北京通州法院宣判全国首例利用AI制图侵犯著作权刑事案件。被告罗某、姚某等人通过AI工具对插画师张某的原创作品进行“微调”——仅修改颜色、线条或背景,却保留核心创意元素,生成高度相似的拼图图案。短短4个月内,该团伙售出侵权拼图超3000件,非法获利27万余元。
法院认定,尽管AI生成图片与原作存在细微差异,但因其“实质性相同”且被告未投入实质性智力劳动(仅预设参数生成),构成侵权。最终,主犯罗某、姚某被判刑1年6个月,并处罚金6万元;从犯李某、王某获缓刑,公司被罚10万元,违法所得全数没收。
⚠️ 警示
1️⃣ “微调”≠免责,核心创意受保护
案件明确:AI生成内容是否侵权,关键看是否“实质性借用”他人独创性表达。即使调整细节,若核心创意、构图等被直接复制,仍属违法。
2️⃣ AI工具≠免死金牌,使用者需担责
被告曾辩称“AI自动生成,非100%复制”,但法院指出:AI仅是工具,使用者若未通过调整参数、增加创意指令等方式投入智力劳动,生成的“作品”可能不受保护,甚至构成侵权。
3️⃣ 平台责任加重,审核义务不可推卸
类似案件中,若AI平台未建立内容过滤机制或投诉渠道,可能因“帮助侵权”被追责。技术中立不是挡箭牌,主动防范风险才是正道。
💡 正确使用AI指南
✅ 要尊重原创
商用AI图片前,务必确认训练数据合法,避免使用知名IP或他人未授权作品。
保留创作过程记录(如关键词、调试步骤),必要时进行版权登记。
✅ 要投入创意
使用AI时,通过多轮优化提示词、调整参数体现个人独创性,避免简单“复刻”。
例如:苏州中院曾判AI生成图《伴心》受保护,因创作者通过多轮修改提示词并手动调色,展现了智力投入。
✅ 要选合规平台
优先使用带“智能审核”或“版权声明”功能的AI工具,降低侵权风险。
无论是创作者、使用者还是平台方,都需牢记:独创性是作品的灵魂,法律是创作的底线。唯有如此,AI才能真正赋能创新,而非沦为“洗稿”“盗版”的新工具。
我们的官网
https://www.ai360labs.com
加入群聊
点击底部分享、赞和在看,把好内容传递出去!